作者:台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原文刊於該系刊物.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 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
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
心?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
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
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
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
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
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
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
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和博士都拿到了
!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
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
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
;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的成果
,
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
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
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
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
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
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
遠。
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
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
,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
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
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
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
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
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
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
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10台北行
上星期六考完地科的下午
在宿舍宅了幾個小時之後
我搭著室友家的車
跑到台北
幾天內
跑了信義區
跑了北美館
跑了師大夜市
跑了淡水
.......
去了許許多多的地方
在威秀影城旁的人行道上
看著把全身塗漆的街頭藝人
跟他們玩
看他們跟其他人玩
多麼歡樂
看完蔡國強的"泡美術館"展覽
許多藝術的感動
在這次的台北行
留下美好的畫面
這次的台北行
台北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微笑
聊天、到處走、看展覽、被記者訪問...
在這個忙碌的城市
我體驗到溫暖!!!
在宿舍宅了幾個小時之後
我搭著室友家的車
跑到台北
幾天內
跑了信義區
跑了北美館
跑了師大夜市
跑了淡水
.......
去了許許多多的地方
在威秀影城旁的人行道上
看著把全身塗漆的街頭藝人
跟他們玩
看他們跟其他人玩
多麼歡樂
看完蔡國強的"泡美術館"展覽
許多藝術的感動
在這次的台北行
留下美好的畫面
這次的台北行
台北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微笑
聊天、到處走、看展覽、被記者訪問...
在這個忙碌的城市
我體驗到溫暖!!!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轉自陳安儀小姐)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 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30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 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 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 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 。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 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 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 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
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 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陳安儀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 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30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 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 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 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 。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 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 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 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
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 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陳安儀
訂閱:
文章 (Atom)